PRS-3000储能监控及能量管理系统是公司推出的跨平台调控一体化能量管理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控、诊断预警、全景分析、高级控制功能,满足电网运行监视全面化、安全分析智能化、调整控制前瞻化、全景分析动态化的需求,保证电网安全、可靠、稳定运行。PRS-3000储能监控及能量管理系统采用面向服务的软件体系架构,遵循IEC 61970/IEC 61968规范,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能很好地满足系统集成和应用不断发展的需要;系统采用中间件技术,有效屏蔽了异构系统的差别,满足跨平台的需要,支持Unix/Linux等操作系统;选用先进、成熟的硬件设备,关键设备采用冗余配置,构建了一个安全可靠、标准开放、资源共享、易于集成的主站系统,并完全兼容国产硬件设备、操作系统及数据库。
储能监控及能量管理系统
1)独立储能电站;百兆瓦级、GW级储能电站;
2)新能源发电厂,如风力和光伏发电企业;
3)火储或燃气储能联合调频;
4)燃气电厂储能黑启动;
5)火储联合、气储联合、核储联合、光(风)储联合电站;
6)节能产业园区、商业用户、多能互补区;
7)电动汽车充电站、工业园区、海岛、工商业用户、居民区等;
8)光储充一体化电站;
9)风光储一体化离网电站;
2)新能源发电厂,如风力和光伏发电企业;
3)火储或燃气储能联合调频;
4)燃气电厂储能黑启动;
5)火储联合、气储联合、核储联合、光(风)储联合电站;
6)节能产业园区、商业用户、多能互补区;
7)电动汽车充电站、工业园区、海岛、工商业用户、居民区等;
8)光储充一体化电站;
9)风光储一体化离网电站;
产品概述
产品优势
-
01
通过集群协作实现负载均衡,资源优化利用,从而实现百万及以上采样点的超大规模储能电站接入,并在极端故障态的处理能力和鲁棒性体现良好 -
02
支持海量消息并发,毫秒级消息推送处理。集群方案中的服务器互为主备,支持横向伸缩扩展,不同场景灵活可配置,保证数据接入量的同时保证数据安全稳定到达 -
03
提供了图/模/库一体化的跨平台解决方案,应用界面在不同操作系统保持风格一致,单一节点操作自动进行全网同步 -
04
先进的分组、分层平台设计,各层结构以分组形式进行网络数据流的软总线交换,以网络交互方式实现数据的交换 -
05
平台具备统一的公共服务和系统管理功能,实现不同应用软件的即插即用 -
06
实时监视储能系统各种运行数据,基于全景分析算法分析系统运行状态,挖掘或抽取有用的信息,进行关联性分析,提供数据诊断和分析决策功能 -
07
策略上支持调度跟随、调频、削峰填谷、黑启动等模式 -
08
系统具有完善的实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方案,保证数据安全性。同时主备服务器切换时通过策略保证数据一致性 -
09
业内首屈的功率控制速度与精度,支持GW级上储能电站全景数据接入管理 -
10
支持国产操作系统和商业数据库,基于时序数据库和自研实时库可以支撑GW级和百兆瓦级储能电站全景采集和控制
规格参数
序号 | 技术参数 | 指标值 |
1 | 由于偶发性故障而发生自动热启动的平均次数 | ≤1次/5000小时 |
2 | 在有备件支持情况下,系统使用寿命 | 10年 |
3 | 任意5分钟内,服务器CPU平均负荷率 | 正常时(任意30min内)≤30% |
电力系统故障时(10s内)≤35% | ||
4 | 任意5分钟内,工作站CPU平均负荷率 | 正常时(任意30min内)≤30% |
电力系统故障时(10s内)≤35% | ||
5 | 在任意5分钟内,系统骨干网的平均负荷率 | 正常时(任意30min内)≤30% |
电力系统故障时(10s内)≤35% | ||
6 | 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 | ≥20000h |
7 | 间隔层测控单元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 | ≥40000h |
8 | 系统最大接入实时信息容量 | 接入厂站数≥1024 |
状态量个数≥1000000 | ||
模拟量个数≥1000000 | ||
电度量个数≥200000 | ||
遥控量个数≥20000 | ||
遥调量个数≥20000 | ||
9 | 可接入厂站数 | ≥1024 |
10 | 系统支持历史数据存储时间 | ≥1年,可根据要求配置服务器磁盘硬件 |
11 | 系统支持历史趋势曲线数量 | ≥100条 |
12 | 站内事件顺序记录分辨率(SOE) | ≤2ms |
13 | 间隔层测控单元事件顺序记录分辨率(SOE) | ≤1ms |
14 | 控制操作正确率 | 100% |
15 | 遥控动作正确率 | 100% |
16 | 遥测合格率 | 100% |
17 | 事故时遥信年正确动作率 | ≥99% |
18 | 系统可用率 | ≥99.9% |
19 | 历史曲线采样间隔 | 1min~30min可调 |
20 | 事故追忆:事故前 | 1min |
21 | 事故追忆:事故后 | 2min |
22 | 双主机切换时间 | ≤30s |
23 | 模数转换分辨率 | ≥16bit |
24 | 遥测综合误差 | ≤0.5% |
25 | 光纤通信条件下开关量变位上送EMS时间 | ≤1s |
26 | 光纤通信条件下模拟量越死区上EMS主站时间 | ≤2s |
27 | 光纤通信条件下模拟信息响应时间(从 I/O 输入端至远动通信装置出口) | ≤3s |
28 | 光纤通信条件下状态量变化响应时间(从 I/O 输入端至远动通信装置出口) | ≤2s |
29 | 光纤通信条件下遥控执行命令发出到收到遥信变位返回时间 | ≤2s(扣除回路和设备的动作时间) |
30 | 事故推画面时间 | 事故前1min,事故后5min |
31 | 90%画面调用响应时间 | 实时画面:≤1s; |
其他画面:≤2s | ||
32 | EMS支持的规约 | IEC 60870-104规约、IEC 60870-101规约、IEC 61850规约、MOBUS-TCP等(可定制开发) |
33 | AGC收到调度指令到发出调节指令时间 | ≤100ms |
34 | 充电响应时间 | ≤400ms |
35 | 放电响应时间 | ≤400ms |
36 | 充电调节时间 | ≤500ms |
37 | 放电调节时间 | ≤500ms |
38 | 充电到换电转换时间 | ≤400ms |
39 | 放电到充电转换时间 | ≤400ms |